“冰糖葫芦呦,好吃酸又甜”、“这个中国结叫‘吉庆有余’,10元钱一个……”1月24日,走进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公园,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、与摊主的讨价还价声就和路人撞了个满怀,让人不得不感慨:2015年的新春佳节真的快到了!
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公园是2015年乌鲁木齐市“迎新年”花灯展的举办地,此次活动从1月1日开展,一直到3月5日结束,其间,共展出花灯60多组。此次花灯展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,融思想性、知识性、趣味性、艺术性于一体,体现了花灯制作艺术的“形、色、光、动”等特点。
“50后”:回忆
听着潺潺的流水声,走进这个古色古香的园子,在泛起层层水花、水雾缭绕的湖面上,用各色彩纸做的含苞待放的“荷花”、跃出水面的“金鱼”、身姿妙曼的“美人鱼”等花灯引得很多游客拍照留念。若不是看到那偶尔在湖面上露出个小脸,翻腾出几朵水花的小鱼,记者还真以为走进了画卷。
这美不胜收的花灯展,还勾起了很多人对儿时赏花灯的回忆。
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范军茹是地地道道的乌鲁木齐人。她告诉记者,最早她是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看到花灯展的,挂在公园小路两旁闪动着的花灯和浓浓的年味,是她对儿时的花灯展所有的记忆。“小时候过节看花灯,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开心的时候。我们不仅可以吃到白菜肉馅的饺子,还可以穿上春节那几天才能穿的妈妈用花布缝的夹袄。当然做花灯、赏花灯也是美美的。”范军茹回忆说,那个时候街面上成品的花灯很少见,即便是有,也比现在的花灯个头小很多,样式少很多,颜色单一很多。皱纹纸糊的八角状的花灯和十二生肖的花灯是最常见的。
范军茹感叹说,儿时我们是通过一盏盏简易的花灯品年味的,而现在品的不仅仅是年味,更是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的飞速发展,以及科技手段带给我们的多彩的节日气息。
“70后”:回味
“我们小时候过节,那真是一个热闹。老人们扭秧歌,孩子们猜谜语,年轻人赏花灯……”“70后”的市民冯湘和一同来赏花灯的闺蜜杜西红说。
当然,在赏花灯前一定是要靠一拨拨扭秧歌活动来热场的,来自各个厂部和宣传队的老大妈自发组成秧歌队,打着锣鼓,扭着舞步,在乌鲁木齐市几条主街道上走一圈。听到秧歌队伍来了,大人们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出来看热闹,孩子们则跟着秧歌队一路跑一路看,浩浩荡荡,热闹非凡。待扭秧歌活动结束后,赏花灯活动就正式登场了。
杜西红说:“有用红色彩纸做的八角状的花灯,有用绿色彩纸做的葫芦状的花灯,还有手风琴状可以折叠的花灯,圆形可以提在手里的花灯,都陆续出现在了公园中。家长们会带上孩子,一边慢慢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,一边给孩子们讲述关于花灯展的民间故事。”
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”赏花灯的那一天不仅是举家团圆的一天,同时也是男女相会浪漫的一天。“赏花灯活动能把不常见面的朋友聚在一起,轻轻松松,赏灯娱乐。这时,也是青年男女寻觅爱情的好机会,说不定在哪个灯火阑珊处就与另一半擦肩回眸。”冯湘回忆说,赏花灯活动一结束,孩子们就要奔回父母所在的工会去参加猜谜语活动,猜对的越多领到的铅笔、作业本等奖品也就越多,大人们则可以领到牙膏、小毛巾等日用品。猜谜语活动现场火热,很多孩子玩到很晚都不愿回家。
“90后”:新奇
当日,在盛放着很多花灯的湖畔,来自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玉山江·那色尔丁用手机不停拍着湖上的花灯。这个“90后”的小伙子一脸开心地告诉记者,他以前没有看过花灯展,此次走进公园,觉得像是走进了盛夏时分雨过天晴的江南水乡。玉山江·那色尔丁说:“上完课闲来无事,我就跟着几个朋友一块过来转转,本想花灯展也许就是在公园里挂上一些红灯笼和中国结,没有什么看点,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走进公园,我一下就觉得自己的想象是多么简单苍白。清凌凌的湖中跳跃着的各种小鱼,腰肢细软的水草和一阵阵从水面上升腾起来的水雾,和着各式各样、色彩明艳的花灯,真是美极了。”